Search

畢業後就沒寫過這麼長的論文了 😅,全國登山研討會,我又來了!

稱不上什麼真知灼...

  • Share this:

畢業後就沒寫過這麼長的論文了 😅,全國登山研討會,我又來了!

稱不上什麼真知灼見,拋磚引玉才是真的。在一個正常的國家裡面,公共政策方面的研究就跟生態調查一樣,應該是政府撥預算委託學術機構或顧問公司來做,才輪不到我們跳出來野人獻曝哩!

所以臺灣,起碼在山域政策方面,中央政府還沒有建立起完整的論述。G哥出事之後,我在網路上發表了一篇「臺灣封山史」,結果聽說它在政府的內部協調會中成為了參考資料之一。奇哉怪也,那時候我只是想讓大眾瞭解來龍去脈,可沒想到政府也需要這份資訊。

.

從那時我就有個感觸:政府裡決策圈的人,似乎跟山林脫節的程度超乎想像。

行政院拍板要整建山屋,下面就跟著建。但如果從公共資源、環境影響、國際案例、登山產業等方面分析臺灣現行的「特有種」山屋,其實還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。我要反問一句:官員有做過評估嗎?或是武斷地認為這樣做山友就高興了?

基層單位大致上知道情況,但又有多少聲音傳得到高層耳中?高層又有多少動機正視這個問題?協會勢力沒落之後,登山界群龍無首,民間的聲音要進入政府的守備範圍,除了媒體報導之外似乎別無他法。(特別感謝今年聯合和公視的專題報導,算是為目前的狀況作了一次總體檢)

山域管理的沉痾,人人都知道難解異常,但總要去試試看。

.
.
.

最重要的事情是,我們要匯集更多愛山人的聲音,讓國家社會知道我們不是烏合之眾,而是為了留給後代更好環境而努力的公民。

在此也向各領域中無私付出的山友們致敬!💪💪


Tags:

About author
進入社會數年之後,受「臺灣人一生一定要做的三件事」影響,我以菜鳥之姿跟團登上玉山主峰。那是個天空異常清朗的一月天,日出雲海的美景深深地撼動了心靈,也讓我萌生完登百岳的念頭。 奈何工作忙碌,難得空閒,我逐將這份熱愛轉向了山域歷史、人文與政策,但不久後就發覺臺灣人其實非常缺乏這方面的資訊。於是呢,我創立了以「城市山人」為名的個人媒體,盼望自己能為心愛的山林略效棉薄之力。 我只是一位再平凡不過的山友和都會白領,但我相信透過不懈的努力,一定能讓環境變得更好。
居於城市的我愛爬山,也愛寫山,但不是自然景物與行程紀錄,而是山與人的關係。
View all pos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