畢業後就沒寫過這麼長的論文了 😅,全國登山研討會,我又來了!
稱不上什麼真知灼見,拋磚引玉才是真的。在一個正常的國家裡面,公共政策方面的研究就跟生態調查一樣,應該是政府撥預算委託學術機構或顧問公司來做,才輪不到我們跳出來野人獻曝哩!
所以臺灣,起碼在山域政策方面,中央政府還沒有建立起完整的論述。G哥出事之後,我在網路上發表了一篇「臺灣封山史」,結果聽說它在政府的內部協調會中成為了參考資料之一。奇哉怪也,那時候我只是想讓大眾瞭解來龍去脈,可沒想到政府也需要這份資訊。
.
從那時我就有個感觸:政府裡決策圈的人,似乎跟山林脫節的程度超乎想像。
行政院拍板要整建山屋,下面就跟著建。但如果從公共資源、環境影響、國際案例、登山產業等方面分析臺灣現行的「特有種」山屋,其實還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。我要反問一句:官員有做過評估嗎?或是武斷地認為這樣做山友就高興了?
基層單位大致上知道情況,但又有多少聲音傳得到高層耳中?高層又有多少動機正視這個問題?協會勢力沒落之後,登山界群龍無首,民間的聲音要進入政府的守備範圍,除了媒體報導之外似乎別無他法。(特別感謝今年聯合和公視的專題報導,算是為目前的狀況作了一次總體檢)
山域管理的沉痾,人人都知道難解異常,但總要去試試看。
.
.
.
最重要的事情是,我們要匯集更多愛山人的聲音,讓國家社會知道我們不是烏合之眾,而是為了留給後代更好環境而努力的公民。
在此也向各領域中無私付出的山友們致敬!💪💪